史隆甫,郑州市第一届人民政府副市长、郑州市第一至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民建郑州市委发起人之一、民建郑州市委第一至六届市委委员。他兴办实业,为解放初期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重视城市绿化,倡导引进法桐树苗几十万株广为种植,使郑州成了名副其实的“绿城”,被誉为“郑州市法桐行道树的奠基人”。
一、兴办实业
史隆甫是一位热心兴办实业、对国计民生谋利造福的爱国知识分子。抗战胜利后,他即抓紧时机把这一愿望付诸行动,联络各方人士集资兴办“兴豫企业有限公司”,打算从面粉、纺织、电力等产业着手,首先为人民的吃、穿等生活必需办些实事。他说:“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工业很不发达,经过八年抗战更是百废待兴。河南省地处中原,有三千多万人口,农业潜力很大,矿藏丰富,尤其郑州交通四通八达,为宜工商之区。只要集中资力,组织开发,增加生产,促进交通,发展贸易,国民经济就能很快发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很愿意尽自己之所能,在发展工商业方面做些事情。”这是史隆甫从河南情况出发,兴办“兴豫企业有限公司”的初衷,“兴豫”就是要发挥实业作用振兴河南。
“兴豫公司”的筹办始于1946 年,由史隆甫倡导,翟仓陆(开封人,中华书局及西安和合面粉公司经理)、毛虞岑(郑州北郊老鸦陈毛庄人,实业家)等30余人联合发起,翟仓陆为董事长,史隆甫任总经理。
在办电方面,史隆甫原打算在南阳、信阳、洛阳、巩县四地各安装一部500千瓦的发电机,后因解放战争带来的形势变化,遂改变计划在郑州、开封、许昌三地安装,最后只搞到当时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教济总署的两部电机,但没有运回郑州就解放了,解放后,这两部电机才顺利运回,由省里分别配给了商丘和许昌烟。
除办电外,“兴豫公司”还计划先建一个面粉厂,而后再建一个纺织厂、一个机械厂和一所高级工商职业学校,为此在郑州北郊南阳寨为建面粉厂购地40多亩,为建学校购地 20多亩。到郑州解放前夕,只有面粉厂进行了一些筹建工作,其余的厂、校建设计划均未实施。拟建工商职业学校的场地,解放后建成了面粉厂的家属院,后由市粮食局又办成了一所职工学校。
筹建面粉厂期间,由于解放战争日趋激烈,加之资金短缺,难以顺利进行,郑州解放时仅建起了制粉大楼和锅炉引擎房、办公房、职工宿舍和家属宿舍,尚都是临时土建房。设备方面,仅购进了9部全套复式钢磨和一些零星附属设备,引擎、锅炉、电机等均未到厂,所以还远不能投产。郑州解放时,史隆甫在上海,由柴炳震副经理主持工作,因企业无力发放工资,只得变卖一些材料维持生活,因此有些职工就去另谋生计了。
郑州解放后,稳定居民生活和支援大军南下都很需要面粉的供应。郑州市人民政府按照保护和扶植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派出市工商局、实业公司等负责同志与“兴豫公司”洽谈合作事宜,实业公司、中州农民银行郑州分行,兴豫公司于1949年3月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南阳面粉公司”(1954年后,习惯称为“南阳面粉厂”),成立了九人组成的董事会选出公方代表赵艺文为董事长兼经理,私方代表柴炳辰为副经理,并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依靠群众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核定资产、清理股权等工作,具体解决设备、资金及人事机构等问题,积极筹措投产。由中州农民银行郑州分行贷款,解决了资金问题;从郑州铁路局借来一部机车,并随车借来了两名司机和两名司炉,解决了动力问题;从新乡、开封等地又招收一部分技术工人,原来离厂的工人也陆续回来;刨床、铣床等维修设备也得到各方的支援。制粉大楼很快安装起来,投入了生产。产品商标为“火车头牌”,以红、绿、蓝三种颜色分别标志一、二、三等面粉。生产的面粉很受群众欢迎,并有力支援了南下大军。大军南下之前,面粉厂还接受了抢救10门大炮和几十支步枪的任务。职工们在安装生产设备的同时,不分昼夜地工作,只用两周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紧迫而光荣的任务。
以火车头机车内动力,虽然解决了生产上的急需,但毕竟不符合专业设备的要求,时常发生故障。1951年,面粉厂决定从上海购进一条轮船上的引擎锅炉,后来又改换为电力,1963年,河南省粮食厅将这一制粉设备调给了外县。在这之前的1958年,遵照中共郑州市委指示,郑州、南阳、合作、解放四家面粉厂合并成为“郑州面粉厂”。
史隆甫是在郑州解放不久,受中共河南省委、郑州市委的电请,回郑州参加建设事业的。回郑后担任南阳面粉公司总经理1951年又担任郑州市副市长。他对“兴豫公司”实行公私合营非常拥护,并一直热情支持和关心,提了不少好的建议,想了不少好办法,为地实现投产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身体力行。代替火车头机车的轮船引擎,就是他在政务繁忙之中,于1951年亲自去上海购买的。后来改作以电为动力时,他极其热情地到黄委会联系,将这一重要工作妥善解决,保证了电改工作的按时完成和面粉的正常供应。
史隆甫为解决新建“郑州面粉厂”的设备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初期,为扩大面粉生产,郑州市政府拟在沙口路新建“郑州面粉厂”,但设备问题难以解决。史隆甫知道有几位搞实业的人士解放前曾购买了在当时为最先进的18部整套美制粉机,设备存在上海。他向时任市长宋致和、省工业厅厅长马杰反映后,向中共河南省委写了报告,省委照准赴华东军区委员会联系。史隆甫通过他的老同事翟仓陆、陆荣常进一步摸清情况,费了许多周折,把这些设备运回了郑州。当时,华东有关单位尚留下一套洗麦机。郑州市工业局又派人前往洽谈,最终也运了回来。这批珍贵的设备,之后使用了几十年,使郑州的面粉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而今,原来的“南阳面粉厂”经过改造,成为了一座文创园区,核心建筑“栖棠”、老粮库……焕发了新的生机,给市民们带来美的体验。
史隆甫为发展郑州的面粉工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担任政府领导中也为郑州的市政建设付出了很多心血。作为民建会员,他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是共产党的挚友。
二、风雨梧桐情
金水河、贾鲁河两侧,人民路、金水路旁,郑州许多街道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雄伟壮观的梧桐树,列队迎送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硕大的绿荫树冠像一把把大伞遮盖着盛夏似火的骄阳。树荫下匆匆过往的行人可能不会知道,郑州10多万株梧桐树曾与史隆甫有着一段难以忘怀的情缘。
郑州市地处中原,北靠黄河,离花园口最近距离不过一二十公里。20世纪50年代,靠近市区有 7.6万亩沙荒地,400多个沙丘。当时郑州市的天气和城市环境,可谓“晴天风沙走,雨天全是泥”,人们生活在“厨房无干净食物,室内无干净衣物”的环境中。
当时郑州市政府决定由副市长史隆甫来抓城市绿化,作为主管农田水利和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史隆甫,深知绿化对城市的作用不仅仅是装点美化,更对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在50年代初,城市刚刚解放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财政状况极为困难,物色苗木非常不易。面对这样的情况,史隆甫殚精竭虑,他利用节假日组织部队、机关、厂矿和学校义务劳动,在金水河、熊耳河、贾鲁河,城市东北、东南的沙丘及市内主要街道两旁种植一些便宜而易活的刺槐和柳树,虽然树型、树冠覆盖不算理想,但却能起到一些固沙挡风和遮荫的作用,总比光秃秃的强。
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史隆甫选定了生长期短、观赏性较强的法国梧桐作为主要绿化树种。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满腔热情远渡重洋赴法国求学、迫切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祖国面貌的史隆甫,就与法国梧桐结下了不解之缘。法国梧桐生长快,树冠大,耐修剪,遮荫好,对气候适应性强,是绿化城市的好树种,而且它的木质坚硬,木纹好看,可以代替大量使用的松木,史隆甫当时就对法桐情有独钟。为更好美化、绿化城市,在面临改变树种的现实选择时,他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提出了栽种法国梧桐。当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便郑重约请了郑州市政府领导、建设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到市园艺场观看那里已有的几棵法桐树。大家看到树冠长得高大,枝叶茂密,对栽种法桐遂表示了赞同。此后,史隆甫亲自带领技术人员赴上海购买树苗、插条10万株,法桐在郑州很快栽种起来。10多年后,树苗便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绿化的主要树种。
随着城市的发展,行道树木品种显得太少、太单调。他又同建设局、园艺场、绿化队商定,培育大量苗木,栽种毛白杨、国槐、泡桐、合欢树等,后来又提倡种植一年四季都能长青的冬青、油松、雪松、水杉等一些常绿树和银杏、白腊等名贵的树木。
如今,郑州的街道绿树成荫,绿草铺地,花团锦簇,成为全国的绿化城市之一,被称为“绿城”。史隆甫也因此被誉为“郑州市法桐行道树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