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杨士海:建议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
日期:2024-03-13 09:30:05  作者:大河财立方  来源:民建河南省委网站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中提到,要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2023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

  如何有效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也是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杨士海今年关注的重点之一,针对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整体状况和面临的突出难题,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当前数字乡村建设不完善、发展不平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在这一背景下,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的赋能作用,意义重大。

  杨士海认为,虽然近年各地统筹推进、持续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扎实推进乡村治理和农业产业的数字化,基本构建了乡村发展的“数字底座”,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但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数字化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致使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偏远山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网络宽带不够、信号不稳等问题较为突出。加之基层政府对行政管理领域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较多,而对于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投入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数字化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农村产业规模偏低及人才短缺的现状制约了数字化的推广。我国许多农村地方产业尤其是种植业总体上规模偏小,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精准生产、病虫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少,导致数字化应用程度低。此外,数字化应用的主体是新型农民,但由于农业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有知识有技术的专业人才难以在农村留住,数字化、信息化相关专家则更是缺乏,导致部分数字化终端设施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现象,进一步制约了乡村数字化的发展。

  最后,数据多头采集导致乡村数字化建设重复浪费。杨士海认为,当前,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在推进乡村数字化方面多是各自为政,自行开发平台,资源系统不互通不共享,存在数据重复采集等问题,既加重了基层工作负担,又造成了资金投入的浪费。

 

  五项举措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

  针对上述问题,杨士海建议城乡统筹,夯实数字乡村建设基础。按照“城乡一体,全域协同”的理念,同步推进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建设,完善乡村新基建体系,规划实施一批数字乡村新基建重大项目,推动城乡同步规划建设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推动城乡同网同速,加快实现行政村5G和光纤全覆盖。

  同时,大力推进乡村生产经营数字化。一是建立市场供需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农产品消费的数据采集挖掘,支持精准安排生产经营。二是鼓励使用环境气候、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情虫情、农机智能调度等信息技术系统,推动生产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三是构建农业全链条大数据网络,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于一体的数据监测系统,推进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园区建设。

  除了对农业产业数字化进行重点扶持,推动互联网、5G、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还要加快建设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杨士海表示,全面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建设适应数字乡村发展的人才队伍,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自培与外引相结合。搭建农村数字化培训体系,普及性培训新型农民互联网知识和信息化基础技能。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养一批数字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管理团队、电商直播大V。

  他还建议,要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将“数字乡村运营服务中心及综合信息平台”作为“乡村大脑”,统筹云、数、智、网、图等要素,使之与党员教育、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便民服务等平台实现数据算法共享、应用场景统筹,打造集党建工作、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平台”,切实消除基础数字壁垒。

  最后,杨士海认为,要同步加强物流匹配,助推农村电商加快发展。首先,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物流体系建设,实现物流配送全覆盖,打通农产品流通“神经末梢”。同时,在重点区域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冷链运输、冷库储藏等基础设施,减少配送环节。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组建农村电商合作社、电商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降本增效。

 

  建议加快煤电低碳转型

  今年全国两会,杨士海还提交了关于加快煤电低碳转型的提案。煤电作为我国目前的主体电源,也是现阶段最经济、最有效的支撑保障和灵活调节电源,既发挥着“稳定器”和“压舱石”的支撑作用,又发挥着“调节器”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迅速增长,煤电开始由主体电源向基础保障型和灵活调节型电源转变,全国煤电装机容量占比逐年下降。煤电行业面临着煤炭消耗量和碳排放巨大、煤电发电小时数逐年降低、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多方面挑战。

  对此,杨士海建议,要持续优化煤电布局,严控重点区域煤电规模,淘汰落后机组,通过等量替代等方式提升大容量、高能效、低排放机组占比。加快先进技术研发与应用,深化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推动煤电和新能源融合发展。支持煤电企业开展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试点建设,鼓励将有条件的电厂打造成为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同时,完善电力调度机制和市场机制,提升煤电企业积极性。加强低碳煤电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可再生能源电力大规模替代煤电之前,生物质与煤炭耦合发电是去煤降碳的有效途径之一。

  杨士海表示,应该制定相应政策,激励和推动现有煤电机组积极开展煤与生物质耦合混烧发电。考虑到远期碳中和目标,还应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的研发,推进低成本CCUS项目示范,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