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近年各地统筹推进、持续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扎实推进乡村治理和农业产业的数字化,基本构建了乡村发展的“数字底座”,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杨士海在调研中发现,乡村数字化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如,设施分布不均衡致使发展不平衡。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特别是偏远山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网络宽带不够、信号不稳等问题比较突出。基层政府对行政管理领域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较多,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投入不足;产业规模偏低影响数字化的推广。许多地方农村产业尤其是种植业总体上规模偏小,导致数字化应用程度低,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精准生产、病虫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少;人才缺乏制约乡村数字化的推进。数字化应用的主体是新型农民,由于农业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有知识有技术的专业人才难留住,数字化、信息化相关专家更是缺乏,导致部分数字化终端设施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现象;数据多头采集导致数字化建设重复浪费。基层政府相关部门在推进乡村数字化方面多是各自为政,自行开发平台,资源系统不互通共享,数据重复采集,既加重基层工作负担,又造成资金投入的浪费。
如何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杨士海表示,按照“城乡一体,全域协同”的理念,建议同步推进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建设,完善乡村新基建体系。规划实施一批数字乡村新基建重大项目,推动城乡同步规划建设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推动城乡同网同速,加快实现行政村5G和光纤全覆盖。充分考虑人口流动、产业发展趋势,合理布局乡村新基建项目,既要消灭盲点,又要突出重点,确保投入效益最大化。
为此,杨士海建议:一是产业赋能,推进乡村生产经营数字化。对农业产业数字化进行重点扶持,推动互联网、5G、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建立市场供需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对农产品消费的数据采集挖掘,支持精准安排生产经营。鼓励使用环境气候、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情虫情、农机智能调度等信息技术系统,推动生产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构建农业全链条大数据网络,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于一体的数据监测系统,推进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园区建设。二是突出主体,加快建设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自培与外引相结合,全面提升新型农民数字化素养,建设适应数字乡村发展的人才队伍。搭建农村数字化培训体系,普及培训新型农民互联网知识和信息化基础技能。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养一批数字农业农村领域科技领军人才、管理团队、电商直播大V。三是整合资源,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加强资源整合,将“数字乡村运营服务中心及综合信息平台”作为“乡村大脑”,统筹云、数、智、网、图等要素,使之与党员教育、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便民服务等平台实现数据算法共享、应用场景统筹,打造集党建工作、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平台”,切实消除基础数字壁垒。四是物流匹配,助推农村电商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物流体系建设,实现物流配送全覆盖,打通农产品流通“神经末梢”。在重点区域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冷链运输、冷库储藏等基础设施,减少配送环节。同时加大政府引导力度,鼓励组建农村电商合作社、电商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