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古人如是说到,现代中国同样秉承“民本”的根本理念。为了人民的期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方略。
建档立卡、找对穷根、明确靶向,“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广大扶贫工作干部以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中“一个目标、两个确保、三个格外、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为指引,发扬“绣花”功夫,一步步向着总书记提出的伟大目标奋进!
封丘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偶然间我来到了一个贫困村,见证了点点滴滴。长期驻村,“五天四夜”是对工作队每周驻村时间的基本要求,有时任务繁重,五加二、白加黑是常态。我在村里看到的工作队宣传标语是“点对点我和您联系、心连心我们是亲人”,他们的工作口号是“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仅仅看到这些我已感觉眼眶湿润,我迫切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来到村子时,是伏天的上午。村子里停水停电,工作队书记早已见怪不怪,“自夏季用电高峰到来后,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说话的功夫,热气席卷,汗珠密布,热得让人难以思考。由着书记的带领,来到了驻村工作队的办公室。说是办公室,也是工作人员赖以栖身的小屋,而隔壁的小瓦房就是一间简易厨房,每顿饭食都由自己动手。“这可难坏我们这些男同志了,好在咱们队上有位会做饭的大厨”,书记打趣道。
还未喘息就有贫困户上门来找。准确的说这位村民如今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属于脱贫户,但国家为保障其生活不再返贫,使其仍享有国家补助政策。今天这位老乡是请工作队来参观自家的院墙改造建设的。一进大门,院子里立着新旧分明的两间房屋,老乡的儿女家人都在忙着房屋的修建。这归功于精准扶贫中的“万户安居工程”,意在帮助贫困户修缮改建房屋,虽不及杜甫诗中的广厦千万间,但却是能避风挡雨的真正意义上的家。
离开了这户人家,我跟随工作队转过街角,来到了一户独居老人的家中。门前植被满覆,墙体支离破碎。低身进门,陈旧的气息、惨淡的光景真实的存在着,在腐烂的木质房梁上,在屋顶瓦片的间隙中。工作队书记来到老人床前,询问着近况,同老人兴奋地讲着新房的建造进度。“咱今年就能搬进新家了!”
这位老人姓鹿,已有88岁高龄。档卡中显示家中仅他一人,我们难以想象出老人这一生经历了多少苦难,但那份迟到的幸福终究会来。“以前有人说党的政策都是形式,但这次的精准扶贫绝对是实打实为贫困百姓解决问题的。为了这个,条件再苦都能忍,没人嘉奖也无所谓。只要对的起他们,值了。”
同样受扶贫政策帮助的还有这么一位老人,他为早日摆脱贫困经营着畜牧养殖,近年来通过养羊经济上有了很大改善。房前屋后的林子里圈一块地就算做是小羊羔子们的厩舍,饲料全靠自己打来的草和上大半框的黄豆。为了老人的梦想,工作队联系了民建新乡市牧野支部,他们给老人送来了一批种羊,更坚定了老人昂扬的生活态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有咱政府的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关爱,我知足,咱干活心气儿更足。”
基层工作就是战斗一线,困难问题直挺挺的立在每一位扶贫工作者面前。我没有问起这些来自市级单位的工作队员们驻村之前的情况,因为他们的表现与付出直接回答道:曾经的安稳工作环境已是历史,现在的真实付出才是体现价值之所在。作为一名民建会员,我更要牢记自己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扎根农村,真抓实干,树立民主党派干部的良好形象。
世界有光,但总有光无法触及的地方。而今的中国已燃起耀眼光芒,并决心将希望的火种带到每一个需要它的地方,到云贵的山岭、西北的远疆。有了党中央的坚定决心,更有无数扶贫干部的艰辛付出,坚信贫困这个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在不久后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