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这个名称可以说是黄河给的,它源自于一个很有名的传说。相传4000多年前,为了疏浚当时肆虐的黄河,平息为害的水患,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禹抡起倚天神斧,将阻水的大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于是,三门峡就从远古的神话中一直走到了现代。现在,许多人对于三门峡的认识是从著名的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开始的,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来自祖国各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以忘我的精神和高昂的斗志, 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战天斗地,把自己的青春、理想和辉煌永远地铭刻在了三门峡这片热土中,谱写了一曲曲永载史册的壮丽诗篇。伴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顺利竣工,三门峡这座美丽的黄河明珠象一位纯洁美丽的少女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人们不仅为三门峡所拥有的万里黄河第一坝和曾经有过的辉煌而叹为观止,更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孕育的悠久灿烂文明而折服。三门峡地处黄河中游,是黄河文化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都西安、东都洛阳之间最大的名城望郡,它浓缩了中国古代最为繁荣兴盛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成为当时黄河文化集中的展现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曾经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三门峡就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夏朝皇帝后皋就埋在这里,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曾在建国之初专程来到这里进行实地考察。三门峡在西周时期被称作虢国,公元前655年,晋国用计灭掉了虢国,著名的成语和典故“假虞灭虢”、“唇亡齿寒”即由此而生,并成为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假途灭虢”。三门峡在北魏时期设置陕州,为当时州府所在地,一直延续至明清,现在的陕西省就是因其在陕州以西而被称作陕西的。举世闻名的中华民族三大文化渊源之一的仰韶文化就是1921年首先在三门峡的渑池县的仰韶村发现,并以该村的村名命名;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秦赵会盟也发生在渑池县,司马迁《史记》中的赵国丞相蔺相如舍生忘死与强大傲慢的
三门峡的名山秀水比比皆是。昔日“一桶水半桶沙”的黄河在三门峡被拦腰斩断,形成了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清水黄河、船行柳梢、天鹅戏水是三门峡的三大自然景观。在每年的4月的国际黄河旅游节,柳芽初上,是三门峡人民和其他游客欢庆节日的时刻,他们尽情享受着几代人都梦寐以求的让黄河水变清理想的实现,尽情享受着在水清浪阔、烟波浩淼、碧波荡漾的黄河上漂流的神奇浪漫,尽情享受着中流击水、征服自然的无穷魅力。9月的三门峡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丹枫流霞、蝶群飞舞;灵宝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秀峰林立、清溪潺潺;卢氏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松柏长青、珍禽异兽众多;仰韶大峡谷瑰丽恢弘、步移景换;豫西大峡谷飞瀑流泉、浪遏飞舟;石峰峪石奇峰秀、山清水灵;熊耳山状似熊耳、景象万千;韶山层岭叠翠、风光无限;黄河小浪底南村旅游区水面宽阔、黛眉云雨、古柏参天;鼎湖湾烟波浩荡、芦花飞扬、荷花滴翠,野鸭、天鹅啾啾而鸣。洁白美丽的白天鹅、碧波荡漾的湖水与深沉厚重的黄土高坡交汇相融,形成了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线。天鹅湖、人工湖及青龙涧清澄碧透的湖水与错落有致、典雅气派的城市建筑涂抹出妩媚动人的“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的江南水乡景观。
如今,在中共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积极努力下,随着三门峡“城市走廊”快速通道、白天鹅观赏区、青龙涧景区等一大批城建项目的顺利竣工,一个山环水绕、天蓝水碧、高楼林立、街道宽阔、经济繁荣、文明进步的新三门峡正一步步走出蓝图,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