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是端阳。”一首民谣,将人们带进了端午节的喜庆中。
端午节的名字,可算是我国民俗名称最多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午”、“端阳”、“午日节”、“重午节”、“五月节”,还有“诗人节”、“女儿节”、“天中节”和“龙日(龙的节日)”等。每个节日的名字都有它的来历与说法。
端午节的“端”字有开始、开头之意,端为初始,古人将农历正月称“端月”、正月初一为“端日”。古时“午”与“五”两字相通。午是日中,五是数中,因此端午就是“端五”;五月端午或五月初五都含两个五字,故称“重五”;午时又是阳辰,所以又称“端阳”。唐代每个月的第五天都称端午,宋代的端午节特指为农历五月初五,称其为“五月节”。传说端午是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之日,为其纪念之而称“诗人节。”古代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儿们过的节,所以又称为“女儿节”。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有着两千多年的传统习俗的节日,它是华夏历史农耕社会的产物,习俗很多,各有侧重与不同。端午纪念、祭祀的人物有五位:东汉的曹娥,为后人以孝女铭记;广西的陈临,因爱戴黎民百姓,当地人为纪念他而过端午节;越王勾践是最早提出以划龙舟练水兵;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以身殉国,后人于端午祭祀他;伍子胥,吴国忠臣,着谗言含恨而逝,深为吴人怀念,于端午之时而祭之。其中湘鄂楚地北方一带,以祭祀屈原为主,包括“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浙东南一带祭祀伍子胥的“苏州端午习俗”。前者以吃粽子、赛龙舟为主祭祀屈原,后者以读祭文、歌舞表演和划龙舟等活动为主,祭祀伍子胥。
端午节源于何时何地说法几种,一说纪念屈原;二说民间还涛神,三说是龙的生日。但以纪念屈原为主,唐人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有讹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后人为纪念屈原,就逐渐出现了过节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端午食粽民间以祭屈原为由的传说源于东汉的说法“实则不确”,因食粽之习始于周代的“夏至尝黍,以黍祭祖。”夏至时正是黍成熟之际,是吃粽子的季节。以吃粽子祭屈原是寄托着人们对屈原的哀思,丰富了节日的意义,也浓郁了节日的气氛。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名气大,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端午节的起源是始于纪念伍子胥。
史料伍子胥春秋时生于楚,后避难于吴。他的雄才大略深得吴王阖闾的赏识和信任。阖死后,伍辅佐夫差,差听信谗言赐伍宝剑自刎,伍死前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东城门外,看着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差听后大怒,命将其尸放在鸱夷草里,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漂浮水上。吴人怀念这位忠臣,在这天自发的举行纪念伍子胥活动,命胥江、胥口、胥山等地名。并立祠庙以亦永远怀念。苏州的古胥门至今还完好的保存着,2500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就是佐证。民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祀伍子胥活动,除宣读祭文、歌舞表演和划龙舟外,还现场展示苏州人过节的盛况,非常隆重,形成了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各地有异,唯北宋时的活动丰富多彩。《东京梦华录》载:端午节之物有“百索、艾花、银花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还有祛五毒的兜肚和装香料的香荷包等。百索又称朱索、合欢索、长命缕,系在手腕脖颈儿上以辟邪;银花鼓儿是一种小鼓,悬于架或置于座而击之,形制不一,为相互赠送的礼物;花花巧画扇,是青黄赤白四种颜色的小扇,或画或绣、或缕金或合色,样式不一,也为相赠之品;艾人艾虎是用草扎成的人与虎,艾人挂在门楣上以辟邪,艾虎钗于头以祛毒,也是一种头饰;香糖果子,是菖蒲生姜杏梅李等切成丝,加盐晒干之“佰草头”或用蜜糖腌渍之放到梅皮中待食的“酿梅”等;白团又称水团,唐代叫粉团,是用糯米粉加糖、香料做成的五色人兽、花果之形煮或蒸之食品。端午之食以粽子为主,宋代的粽子不但馅色繁多,且行制各异,有角棕、锥粽、筒粽、菱粽、秤锤粽,大户人家把粽子搭成楼台车船的模型,以增观感,彰显其殷实。口味上,淡甜加枣,吃时可蘸玫瑰糖汁,香甜可口,回味无穷。古代粽子不单是纪念食品,也寓吉庆之意,民间将九只粽子用九色线连起来,称“九子棕”,大的在上,小的在下,九彩缤纷,赏心悦目,非常好看,多为馈赠之物。母亲送给初嫁之女,婆婆送给新婚儿媳,象征“种籽”,寄寓早得贵子;河边浣女歌谣“小脚粽子粽叶包,托在手心四个角儿翘,锅里烧十滚,粽子翻个身,汤绿稻花香,门口站着盼儿的娘。”充分表达了少女对粽子的情怀。
过节饮雄黄(酒)也是不可少的。“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认为有开窍理气活血却湿散风等功效。《本草纲目》也载有“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杀蛊毒……”之说。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统一着装,一人船头击鼓,一人船尾掌舵,水手们奋力摇桨,龙舟穿梭于水面,歌声不觉于耳,锣鼓声响彻云霄,观众人潮涌动,欢呼喝彩,蔚为壮观。夜幕降临了,还有放河灯活动,以荷花灯为多,将灯第次放入河中,在水面上美丽绽开,形成一串串倒影,看得人们眼花缭乱,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有人认为端午是因“时令”而形成的节日,多与气候变化有关。端午临近夏至,阳气盛、蚊虫多,恶疠病疫易泛滥,故称端五为“恶日”,而躲午(五),才有围绕着祛邪避毒的各种活动。
2007年农历五月初五,湖南汨罗江畔隆重举行汨罗龙舟竞渡、江畔祭祀屈原活动。同日,苏州也举行了别开生面的端午节活动,纪念的是伍子胥。我想,端午节源于姓“伍”,还是姓“屈”不是关键,而民族文化的共享,搞好传承和发展才是问题的所在。每个传统节日都附有传说,传说形成过程就是民族文化建构发展过程。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待历史的态度不是守旧和保守,而是立场的重新选择和确立,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和时代的风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播,这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精髓。
(冯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