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 | 解锁“大河景观”里的文化密码
——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建言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日期:2023-01-07 10:04:05  作者:  来源: 

  9月27日,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滨河小学学生在黄河岸边练习“黄河老腔”。新华社发 邹竞一 摄

  初冬时节,大批天鹅陆续南迁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湿地栖息越冬。新华社记者 郝 源 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从青海发源到山东入海,沿途经过9个省、自治区,先后有13条主要支流汇入。一条黄河水,滋养了巍巍华夏大地,孕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文化基因中蕴含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和平包容、团结统一等基本理念,正是在黄河流域这个大的文化场域之中,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成长、观念生成、族群融合的持续锻造和涵育。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这是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和手段,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强调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的重要性,也再次为未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为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积极建诤言、献良策。

  系统性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提出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据了解,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前,2020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常委、民革甘肃省委会主委霍卫平建议,在国家层面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其作为继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之后的第四个国家文化公园。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河洛、关中、齐鲁等农耕文化,开创了世界农耕文明先河。”霍卫平表示,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霍卫平在建议中指出,要建立国家统一协调、省区协同推进机制、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程,9省(区)应加强沟通、交流合作,联合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共同研究制定保护子规划、总体规划。“在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各区域形成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建筑遗址、治河工器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遍布各地,亟须实施系统性保护。”霍卫平说。

  民进中央常委、民进河南省委会主委张震宇指出,在挖掘阐发黄河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过程中,要全面处理好“古”“今”“中”“外”的关系;在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要统筹处理好“地域”与“流域”、“当下”与“长远”的关系。

  在致公党党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国魏晋南北朝中心主任潘伟斌看来,正确理解“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这一概念,是做好这一工程的重要保障。他说,这一概念的要点在于国家是属性,文化是内涵,公园是形式。因此,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紧紧围绕“文化”做文章,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遗址的展示,还要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展示,以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做好公园内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洪减灾工作,是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内容。”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光谦认为,要扎实落实中共二十大强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方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想,全面做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运行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他还建议,要充分考虑防洪减灾问题,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流域保护与开发、河流治理与防洪减灾的典范。

  创新建设、管理、运行体制机制

  深度挖掘和保护文化资源,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创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更是建好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保障。

  日前,民盟中央原常务副主席陈晓光带领民盟中央调研组围绕“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题开展重点考察调研时强调,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建设适宜的体制机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常态化的分级管理机构;建立多元化的长效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置国家文化公园专项资金,同时探索建立多元的社会资本投入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国家层面对国家文化公园进行立法,出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条例等。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数字孪生、5G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各行业加速融合应用,为促进数字技术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撑。”民盟宁夏区委会主委、宁夏师范学院院长马宗保认为打造新型智慧公园,应成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个着力点,他建议,在国家文化公园的顶层设计中融合应用数字技术。

  “在相关规划中引入‘数字孪生’和‘元宇宙’理念,重点以元宇宙区块链技术、元宇宙入口、虚拟现实等为基础,增强实体公园与虚拟公园融合交互,积极探索数字文化发展新模式。”马宗保还提出,在充分开展实地调查、记录整理、评价认定的基础上,建立黄河文化资源基础数据库,纳入国家文化大数据平台,建立共享机制,实现公共数据有序开放。

  此外,马宗保建议,既要有效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场景的深度融合,又要重视数字技术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体系应用推广的有机融合,要打造一系列数字化展示场景、智慧化生态治理场景、高质量发展场景,推动标识体系实现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展示与传播,以数字技术赋能信息导视、旅游文创以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开发。

  在11月7日举行的山东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民盟滨州市委会主委万永格代表民盟山东省委会作大会发言时建议,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旅融合精品建设工程、“手造、智造、创造”产品体系构建工程、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工程等文旅融合重点工程,擦亮“山东手造”品牌,强化“数字智造”赋能,持续推进“文艺精品创造”,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山东段),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数据平台。

  探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在民建河南省委会主委梁留科的心目中,黄河占据着重要的分量。梁留科认为,黄河是“最早中国”的所在地,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可以通过文化价值再造和文旅融合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产品衍生,探索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形成全国文化遗产活化高地。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梁留科建议,把黄河流域打造成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带离不开实施打造中华文化地标工程,根据中华文化的元体,打造不同时期的中华文化主地标工程,包括三江源、中华都城之源——二里头、黄河楼、黄河博物馆新馆等,构筑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带;同时,要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打造全国黄河文化展示核心区;再次,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中华文化自信标识带;另外,以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建设为中心,打造全国文化遗产活化高地。

  “要以打造黄河古都文化旅游带为载体,形成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梁留科举例说,可以建设西郑汴洛安黄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功夫之都、太极故里和杂技之乡等。

  “黄河文化作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立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用全局视野推动文旅融合跨区域创新发展。”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会副主委、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建议打造跨区域文旅融合新业态,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王爱琴提出实施黄河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构建跨区域资源分级分类活化利用科学基础,结合现阶段国家黄河文化、文物、旅游资源调查普查工作,加强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王爱琴建议,一方面,要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区”建设,创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加强黄河“几”字形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打造黄河中华文化融合走廊。“文旅融合需要改革创新示范引领,重点在结合文化解码工程的基础上,根据资源不同类别和等级,严格保护红线,明确活化利用底线,优化法治监管和产业运营环境。”王爱琴说。

  此外,王爱琴还建议,以各省文化特色塑造文化标识,以文化标识设计旅游产品,以旅游产品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充分发掘沿黄九省(区)境内黄河干流沿线的古代都邑、文化景观、大遗址、古镇古村落及水陆交通、农业、水利遗产等不同类型资源,构建多元一体、连绵不断的黄河中华文化融合走廊;以文旅融合为抓手,着力打造跨区域黄河文旅融合新产品、新业态、新线路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让广大人民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