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可寄 振兴可期
——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要引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日期:2020-07-24 08:38:46  作者:宋亚明  来源:民建河南省委网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重要引攀。

  省委书记王国胜在《在全省文化旅游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打造文旅强省品牌,要突出乡音乡愁,抓好乡村游。我省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恬淡的田园风光、淳朴的乡风民俗、可口的特色美食,让城里人心生向往。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批连城带乡、产城融合的特色文旅小镇,打造一批近郊乡村游憩地、景区周边游客承接地、农耕文化体验地、康养型旅游目的地,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全域旅游规划为统领,充分利用大乡村、大田园、大生态资源优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扩大规模、引领消费为主线,围绕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多元化推动、集群化发展、特色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强化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风貌保护,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推动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农村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面貌。

  一、加强政府引导,让机制、政策、资金融合迸发力量。“空心化”是“乡村旅游”建设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着力点,应提前布局,探索和制定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乡村的“两进两回”机制,促进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强化政策引导,适时制定和出台乡村振兴地方债券发行政策和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点状供地政策的落地;整合乡村旅游发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等资金,突出县乡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借助智力、资金、人力等资源,形成推进乡村旅游协调、规范、健康发展的强劲合力。

  二、科学规划引领,试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借力“新基建”机遇,科学制定和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规划为引领,根据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对乡村生态空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乡村治理进行重塑,集中力量培育发展特色化、多样化、差异化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打造一批“乡愁可寄未来可期”的乡村。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支持具备条件的名镇名村依托乡村生态人文资源,拓展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养功能,扩大接待服务设施总量,打造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

  (二)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创建。对照河南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级划分与评定》(DB 41/T 791—2017)文件要求,组织开展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创建活动,支持鼓励特色旅游村、特色旅游小镇、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整治环境风貌,完善游赏线路,丰富体验内容,完备接待、停车、厕所、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大接待服务能力,加强宣传推广,打造核心吸引品牌。

  (三)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创建。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点)、旅游村镇、休闲街区、旅游集散中心等建设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组织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通过创客基地平台,培育乡村书屋、乡村酒店,乡村民俗创意体验馆等新型产品业态,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三、严守生态红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的保护,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环境改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应在保护乡村原生态景观的基础上,对现有基础设施与公共智能服务体系进行改造提升,坚决避免大拆大建,注重维护景观设施与乡村文化的关联性,让乡村旅游不仅在于留得住乡愁,更在于看得到未来,通过系统性重塑将乡村打造成为“创新第二空间”。 譬如: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村居重整,改造特色民宿,既要有石头房、石板路、果园农耕等传统元素举目皆是,智能公共卫生间、无人超市等现代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要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与乡村地域特色为基础,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四、文旅融合发展,创新产业发展第二空间。“在最美的地方,聚集有趣的灵魂;以向往的生活,发展创新经济。”让乡村旅游发展,不仅留得住乡愁,更在于看得到未来,通过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将乡村打造成为“创新第二空间”。突出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以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挖掘生态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打造乡村影视作品拍摄基地、书画作品创作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基地、青年创业基地等创客基地平台,培育乡村书屋、乡村酒店,乡村民俗创意体验馆等新型产品业态,不断丰富特色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体育休闲等业态相结合,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带动餐饮、住宿、娱乐、观光、购物、种植、养殖、手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五、完善软硬件设施,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智能服务短板。

  城市,试点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农村也可依托乡村振兴专项债券发行,试点开展传统农居改造等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工作。“硬件”设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一些地区由于“硬件”设施缺乏,配套服务跟不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体验;一些地区则过多关注“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乡村旅游“软件”系统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有的地方甚至破坏了宝贵的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据乡村实际情况,既重视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景观等“硬件”设施建设,又重视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等“软件”系统建设,只有坚持“软”“硬”兼施,才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旅游更好为乡村振兴服务。

  (一)完善乡村旅游“硬件”设施

  1.改善乡村旅游道路等旅游交通条件。加快完善通往乡村旅游点的基础路网,提高乡村旅游通达性。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为游客到乡村旅游提供便利。

  2.加快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和环境改善提升。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区(点)停车场,缓解旅游旺季停车难问题。加大农家宾馆厨房改建力度。加强旅游、农业、环保、林业、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合作,加强乡村旅游区及周边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推进旅游村、镇景观化工作,指导房屋外立面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

  3.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厕所革命。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方式持续推动乡村旅游厕所革命,支持旅游村、乡村旅游点在游客服务中心(集散地)、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16)》A级标准建设旅游厕所,做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到2020年,新(改)建乡村旅游厕所30个,

  4.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市域内国道、省道旅游交通标志标牌对乡村旅游景区、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集聚区的设置。按照智慧旅游总体部署,推行“互联网+”模式,加强乡村旅游重点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乡镇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打造乡村旅游智慧营销平台,提供智慧导航,培育一批智慧旅游乡村。

  (二)建设乡村旅游“软件”系统。

  发展乡村旅游,仅有“硬件”设施远远不够,还要建设“软件”系统。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所在。城市里的人到乡村旅游,很大程度上是想要体验乡村文化。如果一个地方的乡村文化凋敝,其乡村旅游就难以真正发展起来。建设乡村旅游“软件”系统,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应加强对村规民约、乡风民俗、民间技艺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传承发展、焕发活力。

  建设乡村旅游“软件”系统,另一重要方面是构建发展乡村旅游的体制机制。由于乡村居民在视野、资本、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往往难以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探索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乡村的“两进两回”机制,促进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引导城镇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下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效整合乡村资源要素,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运营效率,并协调好村民、企业等各方利益,确保乡村旅游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重要引攀。

  省委书记王国胜在《在全省文化旅游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打造文旅强省品牌,要突出乡音乡愁,抓好乡村游。我省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恬淡的田园风光、淳朴的乡风民俗、可口的特色美食,让城里人心生向往。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批连城带乡、产城融合的特色文旅小镇,打造一批近郊乡村游憩地、景区周边游客承接地、农耕文化体验地、康养型旅游目的地,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全域旅游规划为统领,充分利用大乡村、大田园、大生态资源优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扩大规模、引领消费为主线,围绕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多元化推动、集群化发展、特色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强化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风貌保护,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推动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农村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面貌。

  一、加强政府引导,让机制、政策、资金融合迸发力量。“空心化”是“乡村旅游”建设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着力点,应提前布局,探索和制定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乡村的“两进两回”机制,促进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强化政策引导,适时制定和出台乡村振兴地方债券发行政策和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点状供地政策的落地;整合乡村旅游发展、农业农村、交通、水利等资金,突出县乡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借助智力、资金、人力等资源,形成推进乡村旅游协调、规范、健康发展的强劲合力。

  二、科学规划引领,试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借力“新基建”机遇,科学制定和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规划为引领,根据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因地制宜对乡村生态空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乡村治理进行重塑,集中力量培育发展特色化、多样化、差异化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打造一批“乡愁可寄未来可期”的乡村。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支持具备条件的名镇名村依托乡村生态人文资源,拓展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养功能,扩大接待服务设施总量,打造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

  (二)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创建。对照河南省《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级划分与评定》(DB 41/T 791—2017)文件要求,组织开展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创建活动,支持鼓励特色旅游村、特色旅游小镇、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整治环境风貌,完善游赏线路,丰富体验内容,完备接待、停车、厕所、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大接待服务能力,加强宣传推广,打造核心吸引品牌。

  (三)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创建。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点)、旅游村镇、休闲街区、旅游集散中心等建设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组织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通过创客基地平台,培育乡村书屋、乡村酒店,乡村民俗创意体验馆等新型产品业态,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三、严守生态红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的保护,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环境改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应在保护乡村原生态景观的基础上,对现有基础设施与公共智能服务体系进行改造提升,坚决避免大拆大建,注重维护景观设施与乡村文化的关联性,让乡村旅游不仅在于留得住乡愁,更在于看得到未来,通过系统性重塑将乡村打造成为“创新第二空间”。 譬如: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村居重整,改造特色民宿,既要有石头房、石板路、果园农耕等传统元素举目皆是,智能公共卫生间、无人超市等现代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要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与乡村地域特色为基础,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四、文旅融合发展,创新产业发展第二空间。“在最美的地方,聚集有趣的灵魂;以向往的生活,发展创新经济。”让乡村旅游发展,不仅留得住乡愁,更在于看得到未来,通过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将乡村打造成为“创新第二空间”。突出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以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挖掘生态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打造乡村影视作品拍摄基地、书画作品创作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基地、青年创业基地等创客基地平台,培育乡村书屋、乡村酒店,乡村民俗创意体验馆等新型产品业态,不断丰富特色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体育休闲等业态相结合,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带动餐饮、住宿、娱乐、观光、购物、种植、养殖、手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五、完善软硬件设施,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智能服务短板。

  城市,试点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农村也可依托乡村振兴专项债券发行,试点开展传统农居改造等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工作。“硬件”设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一些地区由于“硬件”设施缺乏,配套服务跟不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体验;一些地区则过多关注“硬件”设施建设,忽视乡村旅游“软件”系统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有的地方甚至破坏了宝贵的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据乡村实际情况,既重视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景观等“硬件”设施建设,又重视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等“软件”系统建设,只有坚持“软”“硬”兼施,才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旅游更好为乡村振兴服务。

  (一)完善乡村旅游“硬件”设施

  1.改善乡村旅游道路等旅游交通条件。加快完善通往乡村旅游点的基础路网,提高乡村旅游通达性。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为游客到乡村旅游提供便利。

  2.加快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和环境改善提升。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区(点)停车场,缓解旅游旺季停车难问题。加大农家宾馆厨房改建力度。加强旅游、农业、环保、林业、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合作,加强乡村旅游区及周边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推进旅游村、镇景观化工作,指导房屋外立面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

  3.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厕所革命。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方式持续推动乡村旅游厕所革命,支持旅游村、乡村旅游点在游客服务中心(集散地)、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16)》A级标准建设旅游厕所,做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到2020年,新(改)建乡村旅游厕所30个,

  4.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市域内国道、省道旅游交通标志标牌对乡村旅游景区、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集聚区的设置。按照智慧旅游总体部署,推行“互联网+”模式,加强乡村旅游重点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乡镇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打造乡村旅游智慧营销平台,提供智慧导航,培育一批智慧旅游乡村。

  (二)建设乡村旅游“软件”系统。

  发展乡村旅游,仅有“硬件”设施远远不够,还要建设“软件”系统。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所在。城市里的人到乡村旅游,很大程度上是想要体验乡村文化。如果一个地方的乡村文化凋敝,其乡村旅游就难以真正发展起来。建设乡村旅游“软件”系统,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应加强对村规民约、乡风民俗、民间技艺等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让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传承发展、焕发活力。

  建设乡村旅游“软件”系统,另一重要方面是构建发展乡村旅游的体制机制。由于乡村居民在视野、资本、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往往难以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探索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乡村的“两进两回”机制,促进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引导城镇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要素下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效整合乡村资源要素,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运营效率,并协调好村民、企业等各方利益,确保乡村旅游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通过建设乡容、乡愁、乡风“三乡”共建的生态共同体,农创、文创、科创“三创”融合的生产共同体,以及智治、智能、智联“三智”共享的生活共同体,以“三生融合”最终实现原住民和游客和谐共处,让乡村成为原住民和游客共享的梦想家园,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将变得更加真切、可观、可感。

  战略为引领,通过建设乡容、乡愁、乡风“三乡”共建的生态共同体,农创、文创、科创“三创”融合的生产共同体,以及智治、智能、智联“三智”共享的生活共同体,以“三生融合”最终实现原住民和游客和谐共处,让乡村成为原住民和游客共享的梦想家园,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将变得更加真切、可观、可感。

  (作者系民建安阳市龙安支部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