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市本级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的提案
日期:2023-03-30 14:33:31  作者:民建河南省委  来源:民建河南省委网站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我省按照中央要求,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加速国资国企重构重组,各地市多措并举,在市本级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对标发达地区,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

  一是综合实力存在差距。我省市本级投融资的资产规模偏小,与先进地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与中原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不相匹配。例如“合肥建投”总资产近5000亿元,非省会的“宜宾发投”资产过3000亿元,而开封的投融资平台最大的资产规模还未超过1000亿元。

  二是融资结构有待优化。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六稳六保”的形势任务依然严峻,地方债务压力较大。在此基础上,我省市本级融资来源渠道较窄,对流动资金贷款依赖较高,公益类项目融资比重较大,资金错配隐含潜在风险。

  三是产业创新有待提升。各类投融资平台之间的定位不够明确,存在混业发展、业务交叉的现象,在基础设施领域过度竞争;而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还没有形成明确融资思路,科技研发实力与高端人力资源相对比较薄弱。

  为此建议:

  (一)分类施策,做大做强国资规模。一是按照平台与项目分类,对财务结构和债务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构建差异化管控与评价体系。二是通过整合重组,集中优势资源,优化城市的综合治理与智慧运营能力。将水务、热力、燃气、景区、停车场、广播广告、有线电视网络等资产及经营权依法依规注入国有公司,促进投融建营一体化。三是抓抢重大战略机遇,各地市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扩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此强化平台合作,提升资产规模,例如可以围绕黄河文化带,促进郑州、洛阳、开封、新乡、商丘沿黄城市“文投资本”强强联合。

  (二)放权授权,构建高效监管模式。汲取村镇银行监管不力的重大教训,举一反三,细化落实国资监管机构工作职责、议事规则和权责清单,统筹放活与管好,促进融资规范与可持续发展。一是以“管资本”推进分类管理与授权放权,明晰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厘清权责边界与“负面清单”。二是健全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加大财务审计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力度,建立企业月度财务快报监测体系、月报分析制度、异常事项的提示函和预警函制度。三是建立数字化监管机制,推进信息化与监管业务深度融合,逐步融入全国国资国企实时在线监管系统。

  (三)科技创新,探索利益分享机制。一是打破“数字鸿沟”,探索数据要素的融资方式,制订数字资产评估定价与转让的管理办法,探索科技收益共享与分配机制。探索实施“科技分红、员工持股、管理层股票”和“超额利润分红与跟投”的创新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二是借鉴江苏产业研究院的先进经验,在产业融资中探索专利招商、“专利导航”、专利入股入园的办法。三是探索投融资平台引导、政府基金撬动、龙头企业合作、产学研联合等方式,形成“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不断增强创新资本生成能力。

  (四)推进上市,提升企业内生活力。跟踪“北交所”与其他各类证券市场情况,利用投融资平台帮助辅导我省市本级国资国企公司上市。一是以上市推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资本运营理念,释放企业内生性活力。二是加快研究推动国有企业参控股和培植上市,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利用投融资平台不断创新探索“基金+股权+项目”合作形式。

  (五)综合治理,守住融资风险底线。对投融资平台企业进行综合治理,结合地方债务规模,做好风险控制。一是对投融资平台企业的党风廉政、生产经营、风险控制、高管薪酬、工资总额、福利待遇、绩效评价、业务支出等情况进行深度摸查,结合大数据抓取技术,辅助制定重点关注和重点管控的企业动态名单。二是引进第三方评价与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多层次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重大债务风险报告制度。三是由董事会对每年编制的全面风险管控报告进行最终评价,确保全省市级国有企业负债率继续保持在管控线和警戒线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