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工业化进程中发展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议
日期:2007-06-05 09:30:20  作者:民建河南省委员会  来源:民建河南省委 

 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一项关系到河南国民经济发展前途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根本途径之一。经过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的建设,河南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仍然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产品结构上,生产能力在低水平上过度扩张,导致产品低价格竞争,企业经济效益差。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低水平重复现象仍比较严重,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并不高,形成了一些低效或无效供给。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各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以成本竞争为主,不可避免地频发“价格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低价竞争还使一些假冒伪劣的产品有了可乘之机,在优胜劣汰中,淘汰下来的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劣者或弱者,结果使大量的资源消耗在滞销劣势产品的生产上,造成包括物资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类资源在内的大量资源的浪费。

 2、在产业结构上,低水平的加工业过快增长,而生产率提高较快和附加值较高的加工业增长缓慢,产业高度化和加工深度都不足。首先,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在对外贸易中,产品的竞争优势只是体现在技术要求不高、增值潜力有限的加工组装和一般零部件制造等产业低端环节上。其次,制造业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底端,没有品牌,挣的是加工费、“辛苦钱”。第三,从产业内部来看,产业的加工深度也不足,表现在相同的产业部门内,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3、在技术结构方面,技术装备陈旧落后,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水平低,产业升级换代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需要。如占河南纺织行业主导地位的棉纺行业落后设备仍占25%,棉织行业落后设备占60%,代表纺织行业高新技术水平的无梭织机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保持长期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河南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究开发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低,难以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4、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状况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而散,多数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河南劳动密集型企业有许多是在传统的知名产品、“老字号”特色产品等传统工艺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依托原有乡镇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而发展壮大的。尽管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还形成了产业集群,但总体上看,组织规模小而散,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比重,产业链条短,不利于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也不利于形成专业化市场和规模扩张。即使在一些地区的产业集群内,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尽管行业特色明显,但行业内部却缺乏细致的分工,只是行业扎堆,这样,不仅分工得不到细化,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也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5.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目前状况下趋势并不明显。当前,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包括因可使用土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导致的土地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等,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内地和中西部转移。跨区域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但在当前状况下,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二、当前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1、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建立在劳动力价格被严重扭曲基础上的。比如一些地区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企业则靠压低工资、减少改善劳动条件的必要投入实现低成本。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劳动成本呈逐步趋升的态势。例如,河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1990年为1825元、1995年为4344元、2000年为6930元、2004年为12114元。这些说明了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投入的经济发展道路不能再继续了。

 2、公平竞争和无序竞争同时存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秩序不断规范,公平竞争日益呈现。但是,目前,在些地区不公平竞争和无序竞争依然存在,特别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过程简单,生产工艺不存在保密的可能,再加上行业的进入壁垒比较低,容易造成中小型企业的大量涌入,产品被“复制”、被假冒的可能性也较大。尽管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是必要的,但对于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会遭受到致命打击。

 3、效率优先与就业优先存在着矛盾。当前政府在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与就业当中,做出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以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从产业发展的主导趋势来看,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趋势是明显的。一方面,企业为了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更多地使用先进的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器;另一方面,现代的企业生产对职工的素质和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素质的职工和技术人员也必须有相应的较高的报酬,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又进一步限制了对劳动的使用。因此,在效率与就业这对矛盾之间,企业采取减人提效的措施,一些地方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工作重心放在有明显回报率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上,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则不够重视,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基本上是自我发展、自生自灭。

4、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体制不顺,管理混乱等问题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一是政策难以得到落实。二是政出多门,重复执法的混乱现象较为普遍。三是行政职能部门执收、执罚标准弹性大,以罚代管现象普遍存在。四是在部门利益驱使下,行业主管部门所属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培训现象屡禁不止。五是司法部门还没有真正确立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执法观念,徇私舞弊、枉法裁判问题时有发生。此外,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行政职能,还没有从重管理转到重引导和服务上来。

5、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不断遭遇较大的阻力。目前,欧美国家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是以保护蓝领工人权利和工作条件为主要内容而构筑的国际贸易障碍。在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不断被消减的今天,它非常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具。当前我们对SA8000认证要求的了解和认识还远远不够,如果将劳工标准提高到SA8000规定的水平,我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可能会丧失甚至变为劣势。

 三、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应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关系

 1、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或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才能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策的导向作用。

 2、实行就业优先的政策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相结合 。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选择,兼顾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为实现充分就业奠定基础。劳动密集型企业要运用竞争机制,完善经济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向高管理、高技术、高效益、高贡献的岗位和人员倾斜,以改变低效率低工资的现状。决不能靠降低员工收入降低产品成本,要依靠提高产品品种、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员工的收入水平,从而使安排就业、增加就业,扩大就业等社会效益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健康发展中体现出来。

3、发挥比较优势与产业创新相结合。现阶段,河南人口多、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相对不足、技术比较落后。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继续发挥河南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挥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必须把产业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以技术进步为基础,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彻底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从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4、适应国际市场竞争与开拓国内市场相结合。我国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而且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文化、生活必需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需要的文化生活产品和服务质量也在增加和提高。因此,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要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而且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广阔的或潜在的市场空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并通过强大的国内需求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前发展。

5、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而且,只有资本和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持续和高效。为此,一是要下决心淘汰那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安全状况差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的名优产品或“老字号”特色产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更新设备,革新工艺,改善生产条件,开发新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在生产规范、质量标准、环境卫生等方面努力与国际接轨;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先进技术与劳动密集有机结合。

(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建议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强化企业管理,重视基础管理工作,持之以恒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成本核算,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耗和能耗。各级政府要创造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实施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政策措施。一要实施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二要实施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政策,加快产业创新的步伐。三要实施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四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着力转变对外贸量增长方式。

 2、以产业集群的理念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结构,一方面在继续鼓励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积极扶持在行业中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另一方面,应以产业集群的思路,通过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

 3、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整体素质。大力实施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战略,通过深化改革,企业建立起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的创新机制,进而成为科技投入、科研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大中型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中小企业也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依托,尤其是通过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联合合作,加强对先进适用技术的吸收和运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当前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需要政府的扶持。

 4、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产业梯度转移。为了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部转移,我们必须在降低制度成本、改善基础设施和建设地方市场上下功夫。当前,特别是要加快改府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创新体制和制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第一,解决政府行为市场化的问题;第二,切实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让位给市场;第三,加强对市场执法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第四,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五,重视专业商品市场的建设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