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战略任务,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存在问题
1、城镇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广大农民工及其子女大量进城,城市适龄儿童少年急剧增加,城市现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学校建设不同步,教育资源匮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一部分教育资源闲置下来,形成新的资源浪费。
2、师资队伍缺余不等。最近几年,由于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城,造成农村适龄儿童少年逐年减少,城市适龄儿童少年逐年增多。而教师队伍没有及时调整,从而形成城乡教师队伍缺余不等。
3、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优质学校虽然较少,但这些学校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优,管理较规范,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生源爆满,是热点学校,社会反映较好。弱势学校一般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较薄弱,管理不够规范,教育教学质量较差,群众信任度较低,生源不足。
4、管理体制没理顺。国务院规定: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而我省部分地区对城市中小学的管理仍沿用2001年前乡镇(现改为办事处)中心校直接管理的体制。这些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规模过小、生源太少,管理不善、教学质量不高,学校布局调整缺乏统筹协调,教育资源浪费。管理体制没理顺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
5、规划布局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大量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教育资源与城市快速发展不同步,小区建设和学校建设不同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市区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也需要重新规划布局建设。
6、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2009年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全国平均小学、初中分别为3357元和4331元,我省分别为1949元和2965元,在全国处于后几位。二是生均公用经费偏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比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高出100——200元左右,而我省城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至今未出台标准,城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不同程度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助长了择校乱收费现象的发生。三是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生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多数学校不达标,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仪器、体音美电教器材、班班通多媒体远程教育、计算机教室、图书馆装备用书等均达不到国家和省定标准。四是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规范后,学校债务尚未偿还,学校虽多次向政府反映,但因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终未解决。如果省财力富余可考虑解决一部分。
二、几点建议
1、认真搞好城镇中小学校规划布局和资源整合。政府根据城镇发展、未来人口变动、城镇整体结构布局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要严格按照中小学校规划建设方案,新建、改建或扩建中小学校,并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省教育、发改、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修订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凡新建学校必须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的原则,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配置合格教师。一是严把教师入口关,全面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杜绝不合格人员进入教师队伍。二是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按照《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问题的通知》(豫编〔2007〕68号),调整市区教师编制,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健全教师交流机制,推行校长和教师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四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落实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由教育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的规定,规范中小学校长选任办法,推行校长职级制、任期制和轮岗制。
4、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能力。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政府义务教育投入责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5、深化管理体制创新。在以县(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鼓励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等区域性改革试验。